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农村产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作为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上层建筑产物,其本质上是构建贵州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两年多来,贵州省上下深入落实“八要素”,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社合一”等经验模式,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56亿元,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推动农村经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实现了根本转变。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和广泛赋能,正在重塑贵州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使整个生产过程朝规模化、协同化、生态化方向演变,这场关键的革命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当下正处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交汇期,复工复产和防疫战的叠加期,形势错综复杂,任务十分艰巨。在最吃劲的关键时候,更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短板补得更实,重点在深度、精度、力度上再下功夫,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贵州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全面胜利。
协调推进,统筹兼顾。农业农村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综合平衡各个方面,统筹处理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复工复产和防疫战、整体与局部发展等关系。一是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承上启下。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截至2019年末,贵州还有剩余贫困人口30.83万人,其中深度贫困人口22.23万人,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贵州在农村产业革命推进中,确立了12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发挥好叠加效应,把各类资源聚焦到已确立的产业发展上来,做好相关政策、资金、人才等的有效衔接,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做到脱贫不放松,振兴不落空,奏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响曲。二是要统筹推进农业复工复产和防疫战,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又春耕在即,农时紧迫,要统筹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快速恢复农业生产秩序,打通农资供应、农民下地、农产品流通等堵点,确保农业生产不误时。同时,要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加强对疫情期间的新兴业态、市场供求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契机,提升优化传统模式,培育新兴产业。三是要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理念,优化生产力布局,依托各地发展优势,除12个特色产业外,兼顾选择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每个县聚焦1-2个主导产业,把坝子、山坳、坡地、山地等串联起来,促进形成各具特色、互补互助的地区产业结构,打造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近年来农业产业规模、产量、产值整体增长较快,但产业链幅度不宽,融合程度不深,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还客观存在。综合判断,接下来是贵州农业规模化提升和质量提升并重的关键期,要坚持规模、质量“两手抓”,强化科技创新和业态创新,以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农户家庭农场,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方向,培育适应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面向各类经营主体的托管服务、产销服务等。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财税补助、科技等有效供给,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突破农产品加工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等问题,深耕产业链条内外循环。推进农业与旅游业、健康产业等融合发展,宜游则游,宜养则养,促进农林牧渔平面农业向山水林湖立体农业拓展。三是要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把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作为主攻方向,加强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和农产品绿色加工贮藏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应用,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共建共享,利益联结。利益联结是决定农民是否可持续增收的压舱石。贵州省从农村产业革命实践中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社合一”等组织方式,100%的贫困村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贫困户参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步,要继续探索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平衡好各方利益,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更大合力。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巩固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合作社核心枢纽作用、农户资源优势作用,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有效地搭建起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之间的合作分工,与农民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二是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建在产业链上,充分调动村支两委、企业、驻村工作队、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扣紧共同发展纽扣,各尽所能,各尽其责。三是要厘清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扶贫资产运行的监督管理,强化劳动价值特别是知识价值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为农户、企业家、驻村干部、科技工作者等各方面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
内外开放,开拓市场。贵州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随着开放通道的不断完善,开放平台渐成体系,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下步,要深化内外开放,紧抓“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机遇,深化产销对接,赢得更多市场空间。一是要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在农产品走向省外市场方面抢占高位,在更广范围推进“黔货出山”。二是要深挖省内市场,在农校对接、农超对接方面总结经验模式,实现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衔接,推动农产品从零散供给转向规模供给,形成成熟稳定渠道。三是要品牌化发展,相邻市、县、乡镇可围绕相近或相同的产品品种形成跨区域的布局,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支持地方、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品牌,鼓励企业承担国际、国内分工的“微笑曲线”的两端——产品创新和品牌经营,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体系。
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贵州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绿色农业既是根本任务也是最优出路。要大打“绿色牌”,严把质量关,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品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运用大数据等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调查和管控,做好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控,牢牢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质量关。二是要紧扣“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三是要制定完善与产地环境质量、农业投入品质量、农业产中产后安全控制等相关的农业绿色发展环境基准和技术标准,提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加快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
(本文为社科课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对农村生产力促进作用的基本原理、面临困境和策略措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