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 正文

相关推荐

新华访谈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理论、实践、作为

发布时间:2019-11-12文章来源 :新华网贵州频道  浏览次数:

2018年,贵州省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这是贵州省围绕短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长期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院院长张再杰近日做客新华访谈,就贵州开展农村产业革命的内涵和背景、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与网友进行交流。

农村产业革命是‘决战书’‘主抓手’‘新动能’

贵州在深刻分析新时代“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使命后,作出了农村产业革命的重大部署,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以革命性的、超常规的举措,推动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为传统农业“赋能”和“充电”,着力解决现阶段农村生产关系中存在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因此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是对接乡村振兴、为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增加的“新动能”。

从短期看,农村产业革命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决战书”。从中期看,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结构性矛盾的“主抓手”。从长期看,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是推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对接乡村振兴、构建山区现代农业体系的“新动能”。

近年来,贵州农村产业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农业工业化的典型特征,符合发展经济学产业变革的基本规律。怎么看待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基础和条件呢?我理解,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本身的发展基础,另一个是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农业产业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方面经验值得推广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成效,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个人总结为“四看”:一是看数据,二是看结构,三是看业态,四是看效益。

第一看数据,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贵州各地持续推进产业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2016年至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6.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27%,2018年农业增加值增速全国第一,发展势头良好,这个数据还是好看的。

第二看结构,产业内部不断优化。各地深入推进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加快转变。玉米等传统粮食种植面积持续下降,粮经比从2016年的38∶62调到2018年的35∶65,变动了3个点;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家禽业“五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茶叶、辣椒、火龙果、薏仁、刺梨等优势主导产业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蓝莓种植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逐步形成一批基地和主产区,初步建成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特别是珠三角市场的“菜篮子”基地。

第三看业态,产业形态日趋丰富。各地依托乡村资源,做大做强食用菌、茶叶、生态畜牧业、蔬菜、马铃薯、精品水果等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具有山地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

‘三变’改革成为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农村产业革命来说,“三变”是一个关键问题。

源于贵州省的“三变”改革,是2014年率先在六盘水市开始试点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14年以来,在总结基层实践经验基础上,先后通过8个省级文件、37个市级文件,从资源的权属界定、登记、量化、交易规程、合同文本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到经营主体的选择、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格认定、贫困户参与、股利分配和风险防范,都做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细致工作。这些经验经过实践检验上升为政策措施,成为我省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和对接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

目前,全省已在11404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实现从“盆景”向“风景”的转变,探索了一批典型经验、形成了系列制度成果、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脱贫,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整体向好发展,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贵州财经大学积极参与、融入贵州农村产业革命

在服务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方面,贵州财经大学一是科研工作紧贴现实需要。学校成立由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制定有专项服务工作方案,出台专门的决策服务科研奖励办法,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重大课题,直接承担相关课题10余项,牵头完成《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综合报告》《贵州“校农结合”运行机制研究》《如何让“黔货”风行天下?》《贵州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4篇报告,其中《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综合报告》部分建议被省哲学社科办《成果要报》采纳,获省领导“围绕中心工作搞科研,很好”的肯定性批示。参与汇编完成《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实践与理论读本》一书,报省领导同意作为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参阅资料。

二是服务社会紧扣地方发展。国家统计局与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大数据统计学院在我校成功运行,学校与贵州省发改委、省投促局、贵阳市政府等50余家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合作协议,搭建了“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省大数据统计分析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大数据人才培训基地”等科研服务平台9个。近五年来获贵州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商务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年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共51项,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是技术服务深耕基层大地。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专业优势,以产销对接、选择产业、智库服务、利益联结、基层党建为抓手,对接一批服务“三农”的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服务“三农”的智库团队,建立一批服务“三农”的合作基地,切实开展“校农结合”。最突出的是农村电商扶贫,以与台江县结对帮扶为重点,遴选优秀党员干部、博士教授和骨干教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电商培训,制订电子商务规划,引进电商企业,帮助建立农村电商网站和体验店,形成了独具特色“校农结合”经验模式,《共产党员》电视栏目面向全国介绍了学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