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期刊联合主办的长江经济带思想沙龙(第2期)在贵阳市(线上)顺利举行。本期沙龙主题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模式与路径”,特邀中共贵州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省委改革办原主任、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首批新型特色智库)首席专家李裴就“长江经济带发展方式和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教授就“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议程”发表主题演讲,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汉文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贵州财经大学校长助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副主任何青教授主持。
会上,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邓玲教授,宜宾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部部长杨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罗来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副主任郭彪副教授,重庆科技学院唐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黄寰教授,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院长杨杨教授,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长教授,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春宇教授等嘉宾围绕沙龙主题和主题演讲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
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汉文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参加本期沙龙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贵州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成效,最后预祝本期沙龙取得圆满成功。
中共贵州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省委改革办原主任、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首批新型特色智库)首席专家李裴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方式和路径”主题演讲时。首先,总结了党中央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统谋划。长江经济带横跨11个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半壁江山,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和活力所在。其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担负生态绿色发展主战场,是双循环发展战略的主动脉。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深入部署,形成了重要战略思想,为推动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重庆、武汉和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将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放到首要位置。新形势下发展长江经济带,重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从推动、深入推动到全面推动,体现了久久为功的治国理政方略,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随后,分享了推动长江带发展的三个绿色路径选择。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键是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要转变发展理念,改变发展路径。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重要文件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调始终没有变,这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二是坚持统筹协调,全域联动。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注重流域左右岸、上中下游与流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统筹协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系统性,要打破惯性思维路径依赖,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全力统筹、通力配合、合力推进。三是坚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奋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以长江经济带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李裴主任介绍了立足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贵州经验和贵州作为。首先,贵州地处长江上游,贵州省内66%面积属于长江流域,筑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贵州的使命所幸、职责所在、担当所成。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协同推进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努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贵州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上升六位的同时,生态总体保持良好。
贵州将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一是着力强化上游意识,主动担当上游责任,构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责任链条,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厉的法治守好一江清水。协同推进流域经济合作,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二是确保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把修复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排查长江流域生态问题和安全隐患,贵州在多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实施环保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等专项行动,有力解决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三是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推动长江生态流域的修复和保护。出台贵州山林绿色行动计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提升了贵州省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专项行动和长江沿线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行动,推动了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的“四型产业”,将绿色融入经济发展,着力构造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产业为主导、绿色企业为主体、绿色生活为主流的绿色发展新格局。贵州绿色经济占比从2016年的33%提高到2020年的42%。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转换新旧动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五是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构建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33项重点任务,取得了生态损害赔偿、生态扶贫专项制度等19个全国率先的试验成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六是厚植绿色文化氛围。贵州与瑞士等发达国家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搭建生态文明国际高端交流平台,向全球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实施河湖长制,在全省形成“爱绿、尊绿、护绿”的良好氛围,大力广泛开展绿色创新活动,绿色文化普及和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十四五”期间,贵州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角色和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教授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议程”主题演讲时。首先,介绍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议程间的联系。但作为联合国提出的重要议程,可持续发展议程当前发展遭遇一些困境,在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国际社会为化解全球性问题做了大量努力,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根源问题在于全球绿色理念、绿色平台和绿色公共产品等不适应、不协调。因此需要从更宏大的视野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独树一帜的理念。只有在共同的责任、利益和命运背景下,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以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才能构建一套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生态理念及绿色公共产品。她进一步从核心价值、主要内涵、主要贡献和主要问题四个层面分析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基础。
随后,分析了生态文明与2030年议程协同共进的际遇。生态文明建设与落实2030年议程在主体上有直接关系,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核心角色。主权国家是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主体。但目前发达国家主导供应的理念未能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和现状,这种情况在疫情形态下更为突出。2030年议程确立过程应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等共同设定。生态文明秉持了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的基本要求,确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且为全球提供范例。
最后,许勤华教授阐释了生态文明与2030年议程对接的实践路径。想要于2030年形成三位一体的目标与体系,碳中和与碳循环是最重要的主线。此外实践路径还包括绿色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复苏等。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发展中国家也要着眼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落地,“一带一路”具有很强的必要性,若将其排除在外则无法完成其目标。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邓玲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邓玲教授曾系统地研究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取得的成就,并著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及其区域实现》一书。在本书中,分析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国际上已有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还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邓玲教授在书的序言中着重解释了这一问题:生态文明是中国的创举,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超越,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共同的地球文明。在书中,邓玲教授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做到“四化”:自然化人,人化自然,人化人,自然化自然,提出自然人、社会人、经济人概念,对传统的经济人概念进行批评。人类当今对自然的破坏要从人性这个角度考虑,并倡导推进绿色人生活动。
随后,邓玲教授分享了她关于长江经济带研究的其他成果。邓玲教授完成了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城市生态文明系统创新》,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绿色创新经济,并在四川推进绿色创新经济。此外,完成与长江经济带相关的3个课题,包括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长江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长江经济带系列研究。目前,正在推进中国特色绿色创新经济的理论落实,在成都工业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绿色创新工业研究院。
最后,邓玲教授详细介绍了她当前的研究和实践活动。邓玲教授目前主要研究绿色创新经济,这是指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在要素层面、结构层面、功能层面和运行机制四个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并在四川多县市推进公民义务授课和知识更新,把绿色发展通过公民义务授课进行普及。绿色发展应该从政府层面落实到基层,甚至是每一个人,应该多做人的工作。
宜宾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部部长杨波教授就生态文明建设分享了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首先,杨波教授指出:生态文明是我国总结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经济增长得失所形成的中国重要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模式。随后,杨波教授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好的三个协调:一是生态与发展的协调。在实际工作中,尤其在具体的地区存在生态和发展协调的突出问题。二是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发展路径的协调尤其重要。三是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协调。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但很快会面临产业升级的问题。最后,杨波教授分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要点:一是要加强生态发展的法治建设。在落地工作中,要依法办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二是需要做好“人”的工作,加强绿色发展的宣传教育。很多基层工作者对于生态文明不一定有深刻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思想不能统一。三是要探索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例如说生态价值的资本化。四是要实现绿色与创新的协调发展。当前的绿色发展是建立以创新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型的基础之上,所以绿色和创新并不矛盾。只有把产业创新做好,绿色发展才成为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罗来军就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方式和思路进行分享。罗来军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拥有较好的绿色资源和绿色禀赋,但又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应对绿色发展面临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新的方式和思路。罗来军教授认为,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做思路开拓,其概括为“三产模式”: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清洁服务业。生态农业方面,要推动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协调发展(例如: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竹子的科学种植既促进了生态水平的提升,也为竹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了更多更优的原材料)。绿色工业方面,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及推动工业重新布局等。清洁服务业方面,发挥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无污染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副主任郭彪副教授就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面临的难点、政府文件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享。郭彪副教授指出当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面临六个难点: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目前仍比较严峻,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协同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沿江港口岸线的有序开发,法律法规制度体现有待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乏力。随后,郭彪副教授介绍了国务院于2021年2月2日发布的《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8个“绿色”,从不同角度全面衡量绿色发展状况并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指导意见还指出:到2025年,产业结构要明显优化,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于如何实现健全生态体系?从八个维度则衍生出一些发展方向:绿色工业升级,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绿色环保,绿色金融对绿色企业的支持,修订绿色产业目录,绿色供应率,绿色物流等。最后,郭彪副教授介绍了可以衡量地方绿色经济发展情况的绿色指数的八个维度:绿色金融、绿色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维度、环境质量维度、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这八个维度可以为绿色指数普及和跨区比较提供方案。
重庆科技学院唐龙教授从目标、难题和路径三个方面分享了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看法。唐龙教授以重庆市为例,谈到“十四五”期间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实现此目标面临四个最主要的难题:第一,绿色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这使得绿色发展转型在执行层面显得不够坚决与高效;第二,自然环境的破坏情况和修复环境的执行情况,都评估缺乏一套精确的评估系统;第三,缺乏能达成与自然环境共生包容增长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创新,大大影响了企业的成功转型;第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向绿色发展转型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唐龙教授从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解决的路径:一是夯实环境质量评测,将其结果作为指导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础;二是严格绿色发展的管制措施,限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力度;三是抓住国家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四是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在绿色生产内容方面,要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这个核心主体,夯实绿色基础设施,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其次在生产方式上要坚持“绿色生产,循环生产”的理念,形成由“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和绿色园区”构成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最后要提倡绿色生活,包括转变饮食结构方式,坚持绿色出行,扩大绿色消费等方面。唐龙教授强调,在方式方法上,要夯实支持性制度建设。发挥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环境污染监控、环境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夯实绿色金融对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支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教授从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绿色产业链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一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构筑绿色产业链。应摒弃过去的掠夺式、粗放式发展,在产业链重构特别是重大项目投资方面,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重要核心位置,夯实绿色发展的生产基础。二是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多个领域加强协作,完善绿色产业共建机制。发挥三大城市群的领头羊、增长极作用,推动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龙头企业跨地域并购,提高绿色产业规模和核心企业竞争力,以企业集团模式发展壮大绿色产业链。三是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对外开放,构筑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互衔接的关键绿色产业平台。长江经济带要抓住签署RCEP和中欧投资协议的机遇,在构筑绿色产业链进程中加大与东盟、欧盟之间的贸易投资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在数字经济、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的优势,将绿色产品和绿色标准推向国际,争取在国际绿色发展和产业链重构中拥有更大话语权、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四是构建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绿色项目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信息孤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整合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信息,建立全流域区县两级绿色项目库,创设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便利机构投资者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高绿色金融的规模和效率。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黄寰教授提出了绿色发展的三个重点。一是提高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水平,保障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创新生态保护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适时启动污染的联防、联控、联治以及应急机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长江经济带的治理安排,合理管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来提高管理效率,并探索重点流域的生态治理试点。二是要重视清洁能源的使用。清洁能源的开发是进一步优化和改造长江经济带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重要路径。可以从使用清洁能源出发,探索绿色发展的机制,将清洁能源的使用与碳中和目标相结合起来,按照相关配额等制度,统筹水电的消纳。三是要坚持绿色创新相结合,长期跟踪研究此议题有利于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进一步建言献策。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院长杨杨教授围绕如何加快建设贵州内陆开放,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发言。杨杨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贵州是上游地区唯一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是西南大十字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能够凭借与东盟接壤的地理优势,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近些年来,贵州通道建设成效显著,但是受大环境影响,贵州省外资发展承压较大。在接下来的发展路径选择中,可以四大通道建设为突破口:首先,贵州需要提升物流通道。北上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接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更好衔接西部区域、泛珠三角区域等,通过陆港型的方式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其次,应当畅通贸易通道。贵州与东盟国家间进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区位优势与产业优势,可以通过吸引投资、扩大开放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继续优化投融资通道。为贵州企业“走出去”投资建立全方位的立体金融支持体系。特别加强信贷资金、投资担保、进出口信用保险、私募基金等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重点推动跨境金融服务的便利化。最后,加强数字通道建设。借助贵州中国南方数据示范中心,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平台,建设全国一流的大数据开发基地,以及数据流通交易市场,提升数字化治理通道,推动贵州经济发展转型,打造中国数谷。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长教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分享了自己有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思路。宏观层面,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应该在绿色产业方向有区域间的联动协同,推动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发展,留住产业链的环节,加快产业基础的现代化。从省域间协同来说,应缩小地区间差异,在经济协同的同时,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完善跨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从中观层面出发,要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经济体系。通过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协同促进省域和跨省域的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需要政府、企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协同,以新时代五大发展观为指引,坚持价值导向。以“人的绿色化”为基础,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打造行政命令和社会动员相结合的系统。绿色文化和长江文化的深入融合,融入民心,则可以成为经济绿色增长的内生动力。
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春宇教授从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的定位、功能及作用三个方面出发,谈了自己的心得。杨春宇教授认为,一个主体,是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机理和路径。一个探索,要有别于发达国家,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个抓手,是新绿色产业,绿色创新指数。绿色创新指数应该拥有全球视野,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去探索,突出中国特色。最后形成一套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哲学范式,做到理论有创新、实践出真知,争取为世界提供模范样本。
研讨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教授就建立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联盟向与会嘉宾发出邀请,希望高校和智库团结起来,共同搭建平台,定期召开研讨会,围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开展研讨,以期获得更多成果,取得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
第2期长江经济带思想沙龙圆满落幕,会议取得了良好成效,与会者受益匪浅、收获颇丰。长江经济带思想沙龙活动旨在碰撞思想火花,汇聚精英睿智,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和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政、产、学、研各界专家研究协作,增进长江智谷跨界合作。重点围绕基础理论、热点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和前瞻性研究,为学科建设、长江经济带和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以上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并经专家本人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