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 正文

相关推荐

袁晓文 姚天香:不断壮大市场主体 推动康养产业加快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10文章来源 :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

发展康养产业,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2年,贵州省老龄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培育壮大以康养为重点的老龄产业,突出资源优势,加快重点业态发展,大力引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做强‘康养到贵州’品牌”。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发展康养产业”,旨在把康养产业培育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这一系列政策部署为贵州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康养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已迈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大康养格局正加速形成。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龙头引领,全力推进康养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我省康养产业加快发展,助力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注入澎湃动能。

一是坚持龙头引领,不断深化全域化布局。 在国家战略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康养市场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逐渐被激活,地方国企、产业集团、险企等多元市场主体纷纷进军康养产业,康养市场趋于火热。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引入具备先进理念的企业、集团投资康养产业,着力推动康养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但是,我省康养产业布局仍显分散,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尚未形成规模集聚效应。需要进一步整合省域内康养产业优质资源和发展要素,利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理优势,依托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坚持“龙头引领、资源整合、布局优化、集聚发展、区域协同”的原则,在构建“一核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大力扶持一批健康养老知名企业。同时,充分利用贵州茅台集团、贵州旅投集团、贵州酒店集团等省属国企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禀赋,在打造内外可循环的康养生态圈中发挥核心平台作用,示范引领康养产业聚集区的建设,与全省康养产业的总体规划形成有效联动。
二是政企双向发力,不断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产业界限日益模糊,跨界融合和场景创新成为康养产业发展的新常态。近年来,贵州省依托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康养旅游优势,积极推进健康医疗、养生、运动、教育及旅游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康养产业打下坚实基础。就目前来看,贵州康养产业发展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业态不够丰富,合作模式尚待成熟。要进一步深化政企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平台+企业”的新模式,特别是贵州茅台集团、贵州旅投集团、贵州酒店集团等省属国企,要充分发挥其在资产、资本、资源等方面具有的得天独厚优势,打造康养综合服务商,提供全面的康养服务,覆盖养老、医疗、旅游、文化等多元领域。进一步促进产业事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推动康养产业链条延伸优化升级,释放辐射带动效应,加速打造全要素集聚、全区域发展、全方位开放的康养产业链,推动提升贵州康养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做强特色品牌,不断促进多业态融合。 品牌建设是提升区域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尤其在当前健康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高品质的康养品牌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和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康养产业由于其兼具周期长、回报慢和产业链长等特点,具有强大竞争力、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康养品牌较少,这为国有企业提供了进入和布局的契机。国有企业凭借其稳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其肩负的社会责任要求其不会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能够有效地填补市场空白,对发展康养产业十分有利。在国有企业进军康养产业逐渐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对贵州而言,要以优势聚资源、以融合带发展,打响康养产业“国资”品牌,推动养老产业与医疗、地产、旅游等业态加速融合,深化服务创新和产品多样化,创新打造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养老+”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打响“康养到贵州”特色品牌,提高区域吸引力和整体美誉度,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是释放消费潜力,不断激发内生性动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计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而根据不完全测算,当前每年为康养产业提供的产品却仅仅在5000亿至7000亿元左右,显示出庞大的市场潜力和供给缺口。特别是在贵州,尽管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中高端康养服务和特色产品的供给却明显不足,表明康养产业的潜能仍有待释放。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和扩大康养服务和产品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入更多市场主体进入康养产业,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全方位推动贵州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主要的康养旅游目的地、“成渝”“粤港澳”首选养生养老胜地以及周边省市异地养生避暑理想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的健康生活需求。
(执笔:袁晓文 姚天香 本文系2023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贵州发展康养产业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