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伍林生江杨岗
做好健康扶贫工作包括科学、精准、可持续三个层面,不仅要坚持目标准确,扶真贫、真脱贫且高质量脱贫,还要建立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及时、有效解决返贫以及新贫困问题。截至2018年7月,全国已有581万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脱贫。为了进一步稳固扶贫成果,笔者对农村健康扶贫的可持续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通过培育内生动力、提升扶贫能力、稳固扶贫成果三条路径,建立全人群、全过程生命健康服务保障链,以期既解决当前群众的贫困问题,又有效避免未来返贫和新贫困现象。
(一)强化内生动力培育,增强可持续健康扶贫实效
首先,扶贫要扶志,摆脱思想贫困,培育积极心理。鉴于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可发挥脱贫人口的宣传带动作用,激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动力与信心,实现由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转变。其次,扶贫要扶智,普及健康教育,摆脱文化贫困。对贫困家庭开展综合教育,大力传播健康信息,提升贫困人口获取与利用健康知识的能力,塑造科学的健康理念,培养合理的生活方式,使其正确应对、处理健康问题。最后,要提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能力。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积极突破组织供给以及金融供给制约,增加农民生产性、劳务性、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提升贫困人口经济能力。
(二)兼顾短期与长期效应,确保健康扶贫能力可持续
一方面,要确定合理的扶贫目标。一是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建立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健康贫困人口信息的动态核查,实现精准救治与管理,根治“病根”、拔掉“穷根”。同时,还需关注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突遭重特大疾病,形成家庭灾难性支出的群体,及时给予医疗救助,防止产生新的因病致贫群体。二是医疗救助要兜住底线。要注意保障的范围和尺度,既要化解和防范疾病经济风险,也要保证个人承担合理责任,不能突破医保基金警戒线。
另一方面,要增强可持续兜底能力。如果医保筹资能力不足,就会限制其作用的发挥。推进可持续健康扶贫要夯实经济基础,提高政府对医疗救助、公共卫生的兜底能力。要自力更生,发展特色产业,增强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各地需结合区域特色,实现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脱贫的标准不是地区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了多少,更应看脱贫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对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的有效措施。还有,可以积极依靠“外部输血”,汇聚社会合力。树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扶贫理念,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同频共振模式,整合各方扶贫力量,提高扶贫水平。
(三)高质量脱贫,实现健康扶贫成果可持续
为增强健康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需要在“大健康”理念下完善公共健康治理,突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风险,使贫困人口“少生病”,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首先,保证健康教育到位。家庭生活习惯、健康禀赋等影响疾病形成,而家庭成员患病又容易导致贫困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健康宣传与教育,改善饮食、卫生行为习惯,建好健康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其次,积极改善健康环境。政府需要协同多个部门共同治理,改善农村饮用水、公厕、住房等公共卫生条件。再次,多方面防控健康风险。充分考虑并适应贫困地区自然、社会因素以及贫困户个体因素,因地制宜建立健康危险评估筛查机制,实施危险因素系统管理,预防贫困人口重大疾病的发生。最后,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全人群、全过程健康管理,及时发现疾病隐患,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实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