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林尽染,五彩斑斓。保护区莽莽森林,不仅成为人们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也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家园,还助力长江上游构筑起了一道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宽阔水保护区。(宽阔水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今年6月18日是第七个“贵州生态日”。当天,我省主要领导在开展巡河巡林活动时强调,在做好“绿水青山”前半篇文章的同时要做好“金山银山”后半篇文章,持续植绿、增绿、护绿,因地制宜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休闲旅游等新业态,让森林资源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十分重要。同时,贵州又是典型的山地农业省,林地是林区群众最核心的生产生活资料。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成为贵州林业发展必须要破解的瓶颈。
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贵州抢抓《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契机,于2018年启动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
截至2023年10月底,贵州在麻阳河、宽阔水、习水、大沙河、梵净山、雷公山、赤水桫椤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累计投入资金4.16亿元,赎买人工商品林8.15万亩,带动800余户脱贫户、1000余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户均增收近20万元,有力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地衔接了乡村振兴。
曾几何时,自然保护区的群众“端着金饭碗讨饭”。保护区的群众为了保护生态,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保护区核心区内不能新修公路,不能砍树、不能打猎、不能采挖药材。不仅如此,由于守着自家山林不能砍,老百姓房屋改造还得从保护区外拉木材进村,费时费力成本又高。”这曾经是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山县方祥乡雀鸟村的真实写照。
雷公山保护区。(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保护区内禁止砍伐林木,国家给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是每亩公益林每年16元,就算是拥有100亩公益林的大户,一年的补助也只有1600元而已。
据2018年的初步统计数据,贵州约有1480多万亩人工商品林分布在重点生态区位内,其中分布在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和江河源头、两岸等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内的人工商品林约570多万亩。
贵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工商品林采取了禁伐或限伐的政策措施,全省森林覆盖率得到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但林区群众却由此失去了“靠山吃山”的经济来源,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为破解森林生态保护与群众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林业局与省财政厅通过深入调研,于2018年启动实施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
贵州省湿地和公益林保护中心主任邓伯龙介绍,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主要是针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非国有的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所持有的人工商品林,省级财政按照每亩不超过5000元的标准全额赎买,赎买后,资金直接转入农户账户。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登记为保护区管理局单独所有。
走进雷公山,群山披绿,美不胜收。
雷山县方祥乡陡寨村村民杨昌明说:“山上这些树还是和以往一样,不过现在变得值钱了,我们看它们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方祥乡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村民的山林被列入自然保护区范围,禁止采伐。
2021年,该保护区实施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试点工作面积990亩,2022年实施1000亩,2023年实施4000亩。通过人工商品林赎买,每亩山林林农可获得4800元补偿,村委会可获得200元作为村集体资金用于产业发展。
杨昌明家的44.9亩林地,通过赎买拿到了21万元补偿。有了这笔钱,他家发展了4亩茶叶、7亩生态稻,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上了好日子的村民,意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更加积极守护生态环境。雷公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1982年成立时的60.87%上升到现在92.34%。
习水县蔺江村村民罗仕伦,在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的人工商品林赎买中,通过赎卖100亩商品林获得补偿资金48.5万元,给儿子买了一辆车在城里做网约车生意,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同时,由于赎买资金是一次性汇入林农账户,为避免“暴发户”思想及行为,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探索从输血式补偿到造血式发展的转变,推行“以赎买资金发展产业,实现林农生计转型”的新路子,即按照4850元/亩的价格进行赎买,每亩剩余的150元作为村集体资金用于产业发展。
通过这样的方式,位于习水保护区的习水县蔺江村种植了1032亩茶叶、养了300桶蜂。其产业所获得的利润,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留下2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其余部分资金作集体经济分红,以此促进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产业步入了正轨,后期群众的收入来源也更有了保障。
习水县蔺江村茶叶种植。(习水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此外,整组推进人工商品林赎买工作的务川自治县红丝乡上坝村仡佬寨组,29户未搬迁农户通过赎买政策获得了发展生计的资金,全部顺利地搬出了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三不通”的寨子。此举既减轻了保护区面临的生态压力,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在林间跳跃、嬉戏,甚是可爱。这里是全国野生黑叶猴分布最密集地区和全球最大野生黑叶猴种群分布地。
黑叶猴。(麻阳河保护区供图)
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村民为了多产粮食向山要地,导致黑叶猴领地不断收缩。食物不够的黑叶猴时常偷食村民庄稼,甚至闯入农家偷食粮食。为了保住口粮,村民不得不恐吓、驱赶黑叶猴。
如何解决“人猴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保护区严格管控黑叶猴活动区域内人类活动,减少对它们的干扰,从2018年起,保护区管理局会同当地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投入2.3亿元整体搬迁保护区内原住居民1114户4630人。仅近3年,国家向保护区周边村民共发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130万元;黑叶猴肇事补偿3.37万元;投入4050万元赎买人工商品林8010亩。
潜心守护生态,麻阳河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63.4%上升到现在的72.6%,黑叶猴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保护区生活着野生黑叶猴72群763只,比建立之初多了368只。
前不久,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两种梯胸蚁甲属新物种:短毛梯胸蚁甲和胡氏梯胸蚁甲。这是梵净山保护区生态越来越好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为持续深化保护区生态价值转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梵净山保护区大力推进人工商品林赎买工作,截至目前完成商品林赎买2770余亩,兑现资金1385.54万元。尝到甜头的群众,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将守护梵净山的行动自觉深深植入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梵净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增加到现在的97%,森林茂密,郁郁葱葱。生态良好的梵净山,为珍稀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据悉,五年来梵净山保护区发现的动植物新物种已有19种。
邓伯龙表示,贵州林业高质量发展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在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上继续努力。同时,继续实施好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工作,以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为重点,加强对保护区内群众的生计转型引导,进一步带动保护区群众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