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中国,“银发浪潮”扑面而来,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龄化对人力资源与就业、养老保险改革、老年康养体系建立、消费结构变化等的影响,成为我国面对“银发浪潮”必须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突出,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基数大、速度快。据联合国统计和预测,1950年至2000年期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中国增长217%;2000年至2025年期间,世界增长90%,中国增长111%。
二是底子薄、负担重。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高水平情况下出现的,而且建立了相对健全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国的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我国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时期就要面对快速老龄化问题。
这些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对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了新挑战,其中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关于“银发浪潮”中的人力资源与就业问题
从人力资源来看,过去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现在要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同时,中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尽可能地扩大劳动力供给非常重要。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来说,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相关数据显示,日本高级技术人员占比为40%,德国为50%,中国只有5%,中国高级技工缺口达上千万。
从劳动就业来说,结构调整的压力比较大。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人口数量就在持续减少,至2018年的短短7年间减少了近4000万劳动力。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都对劳动力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在老龄化的背景之下,就业总量的压力影响不大,但是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因此,“稳就业”仍然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于“银发浪潮”中的养老保险问题
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方面,要尽快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指出,加快统一养老保险政策、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理顺基金管理体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另一方面,要构筑多层次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要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以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更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关于“银发浪潮”中的老年康养体系建设问题
养老保险问题肯定涉及康养体系建设问题。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还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全面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发展“互联网+养老”,不断创新老年康养新模式,也是重点之一。
此外,还可鼓励政府将现有公办养老机构交由社会资本方运营管理。可考虑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将所属的度假村、培训中心、招待所、疗养院等,通过PPP模式转型为养老机构,吸引社会资本运营管理;可考虑鼓励商业地产库存高、出租难的地方,通过PPP模式将闲置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改造成养老机构。
关于“银发浪潮”中的消费结构问题
“银发浪潮”中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老年人消费占比大幅度提升。“旅游老人”“候鸟老人”“学习老人”等带来大规模的新消费机遇。比如,在医疗消费方面,有研究报告提出,即便是按1998年的医疗实际费用支出计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左右,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我国医疗需求量费用到2025年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