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突破,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从文明演进维度来看,发展质量是衡量现代化成效的核心指标。这一过程本质上是生产力系统在多维时空坐标中的范式跃迁,其内在逻辑呈现为三重统一:创造性发展与传统要素再配置的共生演化;正义原则指导下的制度供给与市场演化的协同进化;剩余突破与生态阈值约束的动态均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构建“创新螺旋—制度张力—价值重塑”的立体耦合,实现了生产力跃升与社会正义的统一。这既包含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属性,又创造性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柔性调控基因,形成了复杂的适应系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克服了效率提高中的社会摩擦损耗;生态经济系统实现了最优边界向生态承载力阈值的动态逼近,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包容性创新范式。
从协同演化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动能转换形成了3个突破:创新网络突破了象限的线性约束,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正反馈回路;要素市场发展化解了新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阻滞效应;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使传统产能出清速率与新兴价值创造速率保持动态平衡。构建的“数字赋能—平台治理—场景迭代”三元驱动架构,有效降低了结构性失业风险,提升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的空间传导效率。其间必须高度关注制度供给的适配性:以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实现创新激励的再均衡,并通过改造传统要素配置的黏滞系数,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多层次协同。
从理论内涵来看,高质量发展并非简单的经济增速调整,而是涵盖发展理念创新、动力机制转换、效益评价升级的系统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均衡、绿色低碳在目标上必须注重3个层面的战略对接: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协同,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要素配置与生态保护统筹,把生态环境价值纳入发展效能评估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成果共享与共同富裕衔接,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机制,实现发展成果向民生福祉有效转化。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适应超大规模人口的发展需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建立差异化发展路径体系。
贵州等后发地区的实践证明,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生态产品等,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有效规避“先污染后治理”发展陷阱的新路径。“新型举国体制+市场试错机制”的混合治理框架,以量子计算、清洁能源等战略领域实现技术赶超,是实现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协同演化的数字化重构,也是打破传统产业边际收益递减的新范式。贵州已形成的“智能基座—数据要素—算法权力”三元架构,是有效克服交易成本刚性约束、实现内生增长的有效路径。贵阳城市建设的经验更是表明,智慧城市操作系统通过机制优化要素空间配置效率,能使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也使城市经济学理论在数字时代的解释力得到延伸。
纵观近年的发展,贵州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之间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不失为一条成功之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的建设,把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深度耦合,使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转型;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使茶叶、辣椒等产品在加工环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装备制造业的智能改造,使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设备联网率再上台阶,设备利用率也大幅提升;水能、风能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延伸出储能设备制造、智能电网配套等新兴产业,使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出梯度推进特征;新能源与矿产资源协同开发,使磷矿资源加工与锂电池材料制备相结合,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新能源电站运营,使全省90%以上的光伏电站基本实现了远程监控系统智能化管理。随着“富矿精开”战略的实施,贵州已经摆脱了传统资源型地区“开采—输出”的单一路径依赖。这些实践既较好地破解了后发地区技术积累薄弱与转型需求迫切的矛盾,又避免了与发达地区的同质化竞争,从而建立起了具有后发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贵州在探索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找到了独具特色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以制度创新摆脱了守着绿水青山难变现的困境,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重机制:黔东南州的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构建起生态资源核算体系,将森林覆盖率、水质优良率等指标量化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梵净山周边区域的茶旅融合模式,依托优质生态环境培育发展有机农产品、生态旅游等具有山地特色的生态绿色经济产业;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制度,让生态保护者获得合理回报。其发展模式的创新,使贵州实现了3个关键性突破: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将单位GDP能耗、绿色产业占比等指标纳入政府考核,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发行生态环保专项债券,推出“生态账户”融资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修复项目;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协同机制。这说明,后发地区也能通过制度设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深远的战略价值。理论层面,它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将创新驱动、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要素系统整合,构建起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评价体系。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实践层面,立足自身优势,后发地区可以以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与生态资源,能够避免粗放式发展老路。差异化发展优势的培育,更能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突破与市场应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