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 正文

相关推荐

张再杰:绿色低碳为笔共绘未来画卷

发布时间:2025-05-06文章来源 :贵州日报  浏览次数: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第一资源、宝贵财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贵州持续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徐徐铺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画卷,奋力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励贵州紧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奋力展现心齐劲足、风清气正的勤廉贵州新风采。


4月29日,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的决定》,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工作的主题主线,提出要充分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以绿色低碳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从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到产业转型升级,从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到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正以绿色低碳为笔,充分展现美丽贵州新风采。
基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政策引领。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坚实的绿色低碳发展基础,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自然生态优势是贵州的绿色资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势高低错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种复杂的地形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已知生物物种数量高达24547种,既有珍稀的黔金丝猴等野生动物,也有贵州青榄等独特植物。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不仅适宜人类居住,也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上游,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06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贵州森林覆盖率高,2024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63.3%,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为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还为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政策引领与制度保障夯实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贵州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和具体目标,强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3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2024年绿色经济占比已达到48%,绿色已成为贵州最鲜明、最亮丽的底色。政策的实施让百姓们的生活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城市,公共交通变得更加便捷,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出行更加环保;在农村,生态移民工程让许多居住在生态脆弱地区的百姓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实践: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探索。贵州在绿色低碳发展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探索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实践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首先,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与创新,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2800万千瓦,占全省电源总装机的30%以上。其次,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与升级,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取得实效。煤炭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应用先进采煤技术,煤矿减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大数据产业绿色化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冷却技术和能源管理系统,建设绿色数据中心,降低了数据中心的能耗,推动大数据产业的低碳运行;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通过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养殖,依托山区特色和生态优势,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蔬菜和水果,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探索出一条喀斯特山区兴业强县富民之路。第三,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体系。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建设生态步道等措施,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在生态旅游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黄小西吃晚饭”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品牌,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加快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如铜仁市江口县云舍村通过挖掘土家民族文化,结合生态旅游开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生活:因绿而建因绿而享因绿而美。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中,贵州始终坚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让百姓切实感受到绿色发展的成果,从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到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提升,贵州的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生态层面,更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首先,生活因绿而建。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垃圾分类,通过设立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实现了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一些小区还引入智能垃圾分类设备,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和参与度。积极推动绿色出行,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居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通过举办绿色消费活动,引导居民选择环保产品,推动绿色消费市场的发展。其次,生活因绿而享。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生态贵州”主题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建立生态治理委员会建设生态小区,构建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模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与废弃物协同处置,推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帮助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居民搬迁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第三,生活因绿而美。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护林员制度,增加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空气质量;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显著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周边居民带来了经济收益。绿色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生态旅游产业也带动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许多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未来:绿色贵州的现代化新征程。贵州正站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起点上,将继续以绿色低碳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首先,有明确的目标,到2035年美丽贵州目标基本实现。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绿色经济占比达到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推动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公众环保意识显著提高,全社会形成共建共享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其次,有美好的愿景。争做全国示范,贵州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扩大国际影响,通过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和绿色产业名片,提升贵州在国际生态文明领域的影响力。第三,有可行的路径。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化推进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深化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继续推进煤炭、磷化等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数据、新能源、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和资金分配方式,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绿色生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参与,通过社区生态治理、环保志愿者活动等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绿色消费市场的发展,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