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与密林相伴,绿水与山谷相随。初冬时节的贵州省荔波县,目及之处,群山逶迤蜿蜒,万木依旧青翠,清澈溪流绕寨而过,漫步绿水青山间,感受如诗如画般闲适的生活,外来游客和当地群众都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近年来,荔波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长制为抓手,持续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走出一条“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的绿色发展路子,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荔波人民的“幸福靠山”。
荔波全县总面积2415.4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79.94万亩。在这里,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品牌。走进位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尧所村,森林和河流成为这里的最佳组合。
“村里的人流量多,关林护林的工作就要做得更踏实到位才行。”翻开村级林长的巡林记录本,戴莹玄的字迹跃然纸上,上面详细记录着她近段时间的巡林日期、时段、天气、责任区域等基本情况以及发现的问题。
“以前是村里哪里出了问题就去管哪里,自从林长制推行后,就变成了全村全过程常态化巡查,不仅村民进山、农事用火要管,田地里使用的化肥农药也要严格监控,只有把我们这片绿色森林王国保护好,才能让绿色发展动力长续永存。”戴莹玄说。
从“谁烧山、谁放火、谁坐牢”的刚性宣传,到“谁管理、谁爱护、谁受益”的柔性引导,戴莹玄坦言“林长制”的实施在其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与当地群众达成合力护林的“共识”,尧所村探索推进“社区共建”模式,以林长制织密生态保护网,细分任务、明确责任,由村级林长包片、专职护林员和生态管护员包组巡山护林,并接受群众共同监督。
“以前是各管各的,林长制实施后,我们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发现邻村树林有问题,也要及时通报,共同寻找解决对策。”戴莹玄告诉记者,在各级林长和护林员的引导下,更多人分享到更多森林资源带来的增收红利。如今,大家不但不会去破坏森林,还会更加主动去植树造林,守林护林。随着村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林业部门还在山上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阳彩臂金龟、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小叶黄杨等世界珍稀濒危动植物,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得以不断完善。
把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尝到“甜头”的不仅只有尧所。2021年来,荔波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原则,明确重点林区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以8个乡(镇、街道)和9个自然保护地为网格,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专员专管、责任到人。为了把更多生态环境问题遏制在源头,在国家林草局的支持下,荔波县还增加选聘了4230名生态护林员充实森林保护力量,以公序良俗为载体,将水资源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环境整治等纳入村规民约内容,引导群众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2022年5月27日,荔波县尧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收到利好消息。在荔波县林业局等多部门的协调和努力下,荔波农商银行最终以该合作社所有的2599.5亩公益林补偿收益权作为质押担保,向其发放100万元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有效缓解了该合作社在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压力。而这,也成为贵州首笔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
让“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荔波县现有林地面积28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96%。其中有国家公益林超过137万亩、地方公益林76万余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比达90%。公益林补偿收益资金作为广大农户的长期稳定收益来源,却因为林业经营周期长、不确定性强,银行通常不会直接以其林木或林地价值进行抵押融资,导致大量公益林成为难以盘活的“沉睡”资产。
改变这一现状的契机,也来自林长制的实施。为了推动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落地荔波,荔波县强化与中国人民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建立健全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制度。通过系列努力,最终,荔波农商行制定了《“林益贷”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创新“林益贷”贷款产品,使“林权抵押+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抵押”双重贷款模式得到推广落实,有效破解林农融资难问题,实现了生态变效益的多赢局面。
充分发挥林长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作用,荔波县通过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我是保护区的局长,也是荔波县委常委,这最能说明问题。”作为一名“老林业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余登利局长余登利说,林长制让林业部门从一家“独唱”变为各级各部门齐声“合唱”,近年来合力啃下不少林业发展过程中的“硬骨头”。
以荔波县联合广西积极推进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建设为例,从争跑到落地及组织实施,得到了县级总林长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县林长制协作单位,在项目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协调联动,最终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
“林长制根在乡村,和基层林农紧密相连,荔波县通过实行林长制,开辟了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新渠道,促进了林农增收。”荔波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姚雄举说。
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地处樟江河畔,早年全村主要以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为主,收入仅足够养家糊口,且由于每年在樟江河沿岸进行松土耕作,造成当天严重的水土流失。2011年以来,该村在当地林业局的指导和三级林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了枇杷、蜜柚等经济苗木,不仅打造出了13.5万亩精品水果观光带,也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美化了村庄。
如今的樟江河畔,处处鸟语花香,成为了荔波县城的“后花园”。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的黎明关君子台梅兰基地,万亩野生梅树郁郁葱葱。为持续扩大梅园经济效益,近年来,荔波县充分利用起梅园上中下三层空间,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青梅产量的同时,在青梅树干上绑缚种植石斛,在树下种植通草、八角莲、白及等中药材,形成“林上有果摘、林中有石斛、林下有药材、林间有旅游、林农有收益”的发展模式,被列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玉屏街道水利村和洞托村交界处,2万亩岑软系列油茶也迎来丰收季。在国家林草局的科技帮扶下,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把经营企业、村级合作社与农户林地流转、参与实施、入股分红等联结起来,实现了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促进。
此外,荔波县还充分利用起全县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碳汇项目开发,与中国碳汇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碳汇调查监测机制,出台《荔波县林业碳汇资源合作开发项目招商方案》,引进优质企业搭建碳汇交易服务平台,以市场导向推进碳汇变现。据统计,荔波县预计约有150万亩林地可开发为林业碳汇项目,二氧化碳减排量约75万吨/年,按照目前欧洲碳汇价格41欧元/吨计算,年碳汇交易收入约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