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研究员主讲孔学堂第1010场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双碳”目标的思考》为题,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与。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郭晓林博士担任学术主持。
张再杰院长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二十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本次讲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双碳目标的思考”为题予以探讨,并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逻辑 (回答生态文明是什么?) 、背景与形势(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环节与领域 (怎么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思路与建议(我们怎么办?)这四个方面予以系统阐述。
对于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逻辑,张院长认为起码应该从三个方面看,即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而切实把握“双碳”目标的演进与要求,从而进一步认识“双碳”工作的机理与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发展观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是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环境形势与生态发展的深刻洞察。所以,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过程、主要内容、核心意义等来深刻把握和领会,才能够把握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与碳达峰这个“双碳目标”和工作实际,也才能够站在国际国内两个角度理解“双碳目标”的历史演进和具体要求,从而准确认识其的机理和规律。
张院长认为,看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形势应该有三个维度:发达经济体理论探索与制度实践,国际社会“双碳”行动的深刻背景,我国国情与民族复兴的必然抉择使我们理解这个问题的三个维度。对此,我们将认识到,“双碳目标”绝不是临时动议,“双碳行动”也不是西方要我们干什么,而是我们自己要干什么!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人类将往何处去的问题是,振聋发聩地提出了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双碳目标和行动,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必然选择,是历史宿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的环节和领域,其中就涉及如何把握双碳行动。对此,要基于三个视角:从发展策略看、从重点行业看、从关键环节看。就发展策略而言,从国际层面来讲,这是我们积极摆脱美西政治绑架,改善传统路径依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行动的具体举措;从国内层面来讲,这是我们基于民族未来的长远考量、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升级转型、制度跟进、文明复兴的必然行动。就重点行业来看,要从产业链上的循环低碳、价值链上的科技创新、行业领域上的融合发展、发展方式上的绿色转型、生活方式上的低碳消费构建现代化的双碳产业体系,实现共生共荣。就关键环节来讲,我们要在碳定价、碳核算、碳责任等工作中系统展开。
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和建议,以及如何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张再杰院长提出了五个具体想法和大家交流。他认为,要加快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宏观政策调控,深度推动国际合作,切实推进地区实践,引导个人积极作为。特别是对于个人作为的问题,张院长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把握大局大势,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商业契机,策划前沿项目,逐步实施积累,推动社会进步。要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学会减法生活。
张再杰院长的讲座既有理论上的系统梳理,又有具体工作中的案例印证,语言生动活泼,讲解深入浅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纷纷就“双碳目标”与贵州发展实际、减法生活与激励消费、社会学研究如何就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新的理论发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张院长耐心回答,妙语连珠,现场分为热烈活泼,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强烈共鸣。
简介
张再杰: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即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产业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硕士生导师。曾于基层区县和省委机关工作多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学习强国》《半月谈网》《贵州民族研究》《情报杂志》发表文章近100篇20多万字。出版专著5部,参与20余部。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委重大问题调研课题3项,参与30余项。获贵州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贵州省委改革重大课题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国家民委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40余项,进入国家和省部级内参50余项,进入市县决策100余项。系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共贵州省委表彰的“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主要执笔人、省“十四五”规划座谈会经济组邀请专家,全省中心组学习新国发2号文件专题辅导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