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徜徉于安顺的青山绿水间,蜿蜒的山路两旁,群山延绵,林海茫茫,一幅林水相映、林路相依、人景和谐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开。
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项任务,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用生态绿色擦亮安顺高质量发展底色,促进了林业生态长治久安。
构筑屏障,重拳出击共护绿
秋冬季节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期。安顺大大小小的山林,总能见到护林员们戴着袖标,扛着防灭火工具,按照护林责任网格的路线巡山,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记录汇报。
守护森林,把好“林”门,离不开各级林长和各地护林员的努力。安顺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林长制体系机制,先后出台《全面实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安顺市林长“巡林巡查”制度》等5项配套制度,有效推动各级林长履职尽责,形成权责明确、保护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保护发展机制。目前,安顺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2052名,生态护林员6776名。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林长共开展巡林19683人次,协调解决林草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98个。
强化担当“治绿”,重拳出击“护绿”。安顺市持续创新探索林长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森林、草原、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等资源保护管理,持续构建林草湿资源管护网格,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全力推动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野生动植物“2023年清风行动”取得实效,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持续增多。
目前,安顺780万亩林地、26.4万亩草地得到有效保护。全市查处涉林案件148起,查办野生动植物案件53起,打掉违法犯罪团伙3个。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巡查整改力度持续加大,发现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地问题立即进行查处整改,“绿盾”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造林增绿,生态版图绿意浓
普定县陈家寨村梭筛组,石漠化率曾经高达95%,被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近年来,当地大力种植梭筛桃,成为远近闻名的“桃花岛”。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2015年石漠化面积达到666.9平方公里,石漠化率高达45.42%,长期以来阻碍着关岭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关岭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国储林建设等措施“引林入山”,至2020年全县石漠化率减少到17.36%。
这样的成就是安顺林业人十年树木的功劳。每年春节过后,安顺全市广大干部职工踊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通过捐资建绿、抚育管护、认种认养等方式,为建设绿色安顺添砖加瓦。
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补植补造乔木经济树种、修复和改造退化林与低效林等措施,安顺深入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植绿增绿行动,精准提升全市森林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安顺市还探索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试点工程,率先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实施5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调整人工商品纯林树种结构。
目前,安顺乌蒙山东部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如期完成,建设规模44.34万亩;乌江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按期推进,建设规模16.49万亩。
点绿成金,绿色产业惠民生
天气渐冷,安顺市西秀区岩腊乡金刺梨种植基地果香四溢,金黄饱满的金刺梨挂满枝头。目前,西秀区种植金刺梨面积约2.5万亩,分布在15个乡镇及两个国有林场,挂果面积达1.5万亩,惠及农户3000余人。西秀区金刺梨产业作为安顺三大主导特色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地推行林长制以来,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鲜活案例。全市新培育金刺梨苗木437万株,累计种植金刺梨9.42万亩,鲜果年产量达1.4万吨。
借林发力,林下“掘金”。安顺市还积极探索打造“林+”产业,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下采集业和森林康养产业等快速发展。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国有浪风关林场树下的蜂箱内,一群群蜜蜂飞进飞出,棚内菌棒上的黑木耳长势正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白马林场的林子里,黄精、白芨等中药材迎着冬日暖阳,长势喜人;西秀区九龙山森林公园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打造森林康养基地。
近年来,安顺乘林长制东风,着眼全市森林生态资源优势,把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业特色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有效途径,林产品规模和品质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发展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45.02万亩,产值达36.2亿元。全市投入财政涉农资金0.37亿元,引进7家民营企业投资0.78亿元,撬动金融机构融资0.58亿元,培育SPV(特殊目的载体)深加工企业7家,预计2023年全产业链可实现总产值4.3亿元。
逐秀林、绿生态、富口袋,安顺以林长制促“林长治”,绿色版图底色越来越浓,实现了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